【三缄其口下一句是什么】“三缄其口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但更广为人知的出处是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,其中提到“三缄其口,慎言语也”。不过,“三缄其口”在现代使用中,常被用来形容人说话非常谨慎,甚至不愿意开口。
那么,“三缄其口”的下一句是什么呢?其实,这个成语本身并没有固定的下一句,它是一个完整的表达。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引用中,可能会有后续的句子来补充说明其含义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,以下是对“三缄其口”的总结和相关解释:
“三缄其口”原意是指封住嘴巴三次,形容极其谨慎、不轻易说话。该成语强调的是语言的重要性,尤其是在某些场合中,说话需格外小心,避免因言获罪。虽然没有固定下一句,但在不同的语境中,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扩展或引申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三缄其口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 |
原意 | 封住嘴巴三次,形容极为谨慎,不轻易开口 |
现代用法 | 形容人说话非常小心,不愿多言 |
是否有下一句 | 无固定下一句,属于完整成语 |
相关引申 | 在文学或文章中可根据语境添加后续内容 |
说明:
由于“三缄其口”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成语,因此并没有官方或传统意义上的下一句。但在实际写作中,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如“以防祸从口出”、“以保身避祸”等句子,来进一步表达其含义。这些并非标准的下一句,而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的扩展内容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三缄其口”虽然没有固定的下一句,但其背后所传达的谨慎、克制的处世态度,仍然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借鉴和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