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脍炙人口脍炙指的是什么】“脍炙人口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文章、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,广为流传。但很多人对这个成语中的“脍炙”二字并不清楚具体含义。其实,“脍炙”原本是古代的两种美食,后来引申为人们喜爱的食物,进而比喻广受好评的事物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谓词 | 释义 |
脍炙人口 | 形容作品或言论广受欢迎,人人传诵 | 比喻广为流传、深受喜爱的事物 |
二、“脍炙”原意解析
在古代,“脍”和“炙”分别指:
字 | 含义 | 出处/说明 |
脍 | 精细切制的肉,如生肉片 | 《说文解字》:“脍,细切肉也。” |
炙 | 烤肉,用火烤制的肉 | 《诗经·小雅》中有“炙”字,指烧烤的肉类 |
“脍炙”最初是指美味的肉食,因其味道鲜美,受到人们的喜爱,因此被用来比喻广受欢迎的内容。
三、引申意义与使用场景
引申意义 | 使用场景 |
指广受好评的作品或言论 | 如:这部小说情节生动,堪称“脍炙人口”的佳作 |
指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或俗语 | 如:这些民谣早已“脍炙人口”,代代相传 |
四、总结
“脍炙人口”这一成语,源自“脍”和“炙”这两种美味食物,后被引申为广受喜爱、广泛流传的事物。它不仅用于文学作品,也可用于形容社会现象、传统习俗等,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。
关键点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古代美食“脍”和“炙” |
原意 | 美味可口的食物 |
引申义 | 广受欢迎、广为流传的事物 |
应用范围 | 文学、艺术、社会现象等 |
通过了解“脍炙”本义,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文化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