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】为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,防范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,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,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,结合本单位实际,特制定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》。该规定旨在建立系统化、制度化的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,提升全员安全意识,推动安全管理常态化、规范化。
一、总体要求
1. 全面覆盖:隐患排查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,包括生产设备、作业环境、人员行为、管理制度等。
2. 动态管理:隐患排查应定期开展,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,确保隐患及时发现、及时整改。
3. 闭环管理:对排查出的隐患实行“发现—登记—整改—复查—销号”全过程管理,确保整改到位。
4. 责任到人: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职责,落实责任追究制度。
二、排查内容
序号 | 排查项目 | 检查内容 | 检查频率 |
1 | 设备设施 | 是否存在老化、损坏、未定期维护等情况 | 每月一次 |
2 | 作业环境 | 通风、照明、消防设施是否完好 | 每周一次 |
3 | 人员操作 | 是否按规程操作,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| 每日巡查 |
4 | 安全培训 | 员工是否接受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 | 每季度一次 |
5 | 危险源管理 | 是否对危险源进行识别、评估和监控 | 每月一次 |
6 | 应急预案 | 是否有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| 每年一次 |
三、隐患分类与等级
根据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,将隐患分为以下三类:
等级 | 隐患类型 | 说明 |
A级 | 重大隐患 |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 |
B级 | 较大隐患 | 可能造成一般事故或局部影响 |
C级 | 一般隐患 | 对生产影响较小,但需及时处理 |
四、隐患处理流程
1. 发现隐患:通过日常检查、专项检查、员工举报等方式发现隐患。
2. 登记备案:填写《隐患排查记录表》,详细记录隐患内容、发现时间、责任人等信息。
3. 分析评估:由安全管理部门对隐患进行风险评估,确定隐患等级。
4. 制定措施:根据隐患级别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,明确整改责任人和完成时限。
5. 整改落实:整改完成后,由专人进行复查,确认隐患消除。
6. 反馈归档:整改结果反馈至相关部门,并存档备查。
五、考核与奖惩
1. 对于认真履行隐患排查职责、及时发现并消除重大隐患的部门和个人,给予通报表扬或物质奖励。
2. 对于因疏忽导致隐患未及时整改、引发事故的责任人,按照公司相关规定严肃处理。
3. 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绩效考核,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。
六、附则
1.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。
2. 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,制定实施细则,确保规定有效落地。
3. 本规定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。
通过严格执行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》,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,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,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