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驷不及舌是什么意思】“驷不及舌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曰:‘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’”后世引申为“驷不及舌”,意指一句话说出口,即使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,形容话一旦说出,就无法收回,强调言语的慎重与后果的严重性。
一、
“驷不及舌”是汉语中一个非常形象的成语,用来提醒人们在说话时要三思而后行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对语言力量的深刻认识,强调了语言的不可逆性。它不仅适用于日常交流,也常用于警示人们在公共场合或重要场合发言时应更加谨慎。
该成语的结构简洁,寓意深远,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,广泛应用于文学、教育、演讲等领域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驷不及舌 |
拼音 | sì bù jí shé |
出处 | 《论语·颜渊》(后世引申) |
字面意思 | 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舌头,比喻话一出口,无法收回 |
引申含义 | 言语一旦说出,便难以更改,强调说话需谨慎 |
使用场景 | 日常交流、公共演讲、书面表达等需要谨慎用词的场合 |
文化内涵 | 体现中国古代对语言力量的重视,强调言行一致、慎言慎行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劝诫他人说话前要思考,避免因口误造成不良后果 |
相关成语 | 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;言多必失;谨言慎行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驷不及舌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语言的力量,做到言出有据、言而有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