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供认不讳是什么意思】“供认不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法律、司法或正式场合中。它指的是当事人在面对指控或调查时,坦白承认自己的行为或罪行,没有任何隐瞒或抵赖。这个词语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态度,表示当事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明确承认。
一、
“供认不讳”是指在面对调查或审判时,当事人主动承认自己的行为或罪行,且没有否认或辩解。这一行为在法律上具有重要意义,可能影响案件的定性和量刑。该词多用于正式场合,如法庭、警方调查等,强调当事人的诚实和配合态度。
二、表格形式总结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中文名称 | 供认不讳 |
含义 | 在面对指控或调查时,主动承认自己的行为或罪行,没有隐瞒或否认 |
使用场景 | 法律、司法、调查、审讯等正式场合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正面,表示诚实、配合 |
语法结构 | 动词短语(供认) + 副词(不讳) |
近义词 | 供认、坦白、认罪 |
反义词 | 抗辩、否认、抵赖 |
法律意义 | 可能影响案件处理结果,体现当事人的合作态度 |
常见搭配 | “他供认不讳,承认了自己的犯罪行为。”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供认不讳”虽然表面上看是“不讳”,即不回避,但实际上是一种主动承认的行为。在实际使用中,这个词往往出现在新闻报道、法律文书或官方通报中,用来描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面对指控时的态度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供认不讳”并不等同于“认罪”,它更强调的是在调查或审讯过程中,当事人对事实的明确承认,而不是最终的法律判决。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供认不讳”的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