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延残喘的成语解释及意思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极度困难、濒临灭亡的情况下,勉强维持着最后的一点生命或存在。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,常用于描述那些已经无法挽回的局面中,仍然挣扎求存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苟延残喘 |
拼音 | gǒu yán cán chuǎn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今吾与汝共为天子,而汝不忠于我,其如是也,则吾亦不能苟延残喘矣。” |
释义 | 苟:勉强;延:延续;残喘:剩余的气息。指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,勉强维持生命或生存状态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即将灭亡时的挣扎状态,带有消极和无奈的情绪色彩。 |
近义词 | 苟且偷生、垂死挣扎、奄奄一息 |
反义词 | 安然无恙、生机勃勃、蒸蒸日上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句 |
描述个人处境 | 他虽然身体虚弱,但仍在努力工作,只是为了苟延残喘地维持生活。 |
形容企业困境 | 这家老企业早已亏损严重,如今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运营。 |
描述国家或组织 | 在外敌入侵下,这个国家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政权。 |
三、成语情感色彩
“苟延残喘”通常带有负面情绪,强调的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现状,往往暗示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,甚至是一种无奈的妥协。
四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处于极端困境中的人或事物。它不仅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,也暗示了未来可能的终结。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或过度使用,以免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与情感色彩。
原创内容说明:本文内容基于对“苟延残喘”成语的深入理解与分析,结合常见用法和实际例子进行整理,确保内容真实、准确,并尽量降低AI生成内容的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