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奉献的意思奉献词语出处介绍】“奉献”是一个常见且富有意义的词汇,常用于表达一种无私、不求回报的行为或精神。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在文学、教育、社会服务等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。以下将从“奉献”的含义和词语出处两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奉献的意思
“奉献”指的是将自己拥有的资源、时间、精力或能力等无偿地给予他人或集体,通常带有牺牲个人利益、为他人或社会谋福利的意味。这种行为往往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。
常见用法:
- 在工作中,员工主动加班、承担额外任务,体现了对工作的奉献。
- 在公益活动中,志愿者不计报酬地参与服务,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体现。
- 在家庭中,父母为子女的成长默默付出,也是一种奉献。
核心特征:
- 无私性:不以获取回报为目的。
- 自愿性:基于个人意愿而做出的行为。
- 坚持性:常常是长期持续的行为。
二、词语出处介绍
“奉献”一词虽常见,但其历史渊源并不为人所熟知。以下是一些关于“奉献”词语的出处与演变情况:
词语 | 出处 | 含义演变 | 备注 |
奉献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之惠也,不敢以私,奉以周旋。” | 初期多指“恭敬地呈上”,后逐渐引申为“无条件给予”。 | 古代多用于礼仪或政治语境 |
奉 | 《说文解字》:“奉,承也。从手,从𠂇。” | 表示“捧着、接受”,强调动作的恭敬性。 | “奉”字本身有敬意和顺从之意 |
献 | 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:“我有旨酒,嘉宾式燕以乐。” | 原指“进献、贡献”,后引申为“提供、给予”。 | 常用于表示对上级或权威的敬献 |
奉献精神 | 近现代汉语中逐渐形成并广泛使用 | 强调个体对社会、国家或他人的无私付出 | 在教育、文化、政治领域广泛应用 |
三、总结
“奉献”一词,源于古代礼仪文化中的“奉”与“献”,经过历史发展,逐渐演变为一个表达无私付出、责任担当的重要概念。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,奉献精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了解其含义与出处,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。
表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名称 | 奉献 |
基本含义 | 无私给予、不求回报的行为 |
词语来源 | 《左传》《诗经》等古籍 |
字义解析 | “奉”:恭敬地给予;“献”:进献、贡献 |
现代意义 | 强调责任感、牺牲精神、利他行为 |
应用领域 | 教育、公益、社会服务、家庭关系等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奉献”不仅是语言的表达,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