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箪食一豆羹的羹的意思】“一箪食,一豆羹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原文为: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……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”这句话表达了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,哪怕只是一小碗饭、一小碗汤,也能维持生命。其中,“羹”字是关键,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整句话的语境和意义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/背景 |
一箪食 | 一箪:古代盛饭的竹器;食:食物。意指一小筐饭。 | 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一豆羹 | 豆:古代盛食物的陶器;羹:汤类食物。意指一小碗汤。 | 同上,用于强调微薄的食物 |
羹 | 指用肉或蔬菜煮成的汤,常作为主食的配菜。 | 古代饮食文化中常见 |
二、具体分析
“羹”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用肉类、蔬菜等熬制而成的汤类食物,常作为饭菜的搭配。在“一豆羹”中,“羹”代表的是极少量的营养来源,象征着极度贫困或饥饿状态下的生存所需。
在《孟子》的语境中,这句话用来强调物质条件的匮乏与道德选择之间的关系。即使只有“一箪食,一豆羹”,也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品。如果有人为了追求富贵而放弃道义,那么这些微薄的食物对他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。
三、总结
“一箪食,一豆羹”的“羹”是指古代的一种汤类食物,通常由肉类或蔬菜熬制而成。它象征着极为有限的生存资源,在特定语境下体现了生活的艰难与道德的考验。通过理解“羹”的含义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《孟子》所传达的关于节操与物质关系的思想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羹的含义 | 汤类食物,多为肉或菜熬制 |
语境作用 | 强调生存所需的微薄食物 |
思想内涵 | 表达对物质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羹”不仅是简单的食物,更是承载思想与情感的重要符号。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文的深层意义。